阅读历史 |

第264章 版权费!(2 / 3)

加入书签

在作者而言是自然而然,但在冯犹龙等人来看,却非常别开生面,令人沉迷。至于《斗破乾坤》云云,要他仿写,则实在是过分了,严词拒绝个一两次之后,还要再纠缠,那是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去买活军那里看看,这个想法,是去年以来便不断有人提起、谈论的,在和议达成之后,念头逐渐高涨了起来,又得了老友叶仲韶的来信,提到了买活军也要创作新戏,正缺人才,冯犹龙便不免也很心动了,如今唯一的顾虑,便是去了买活军那里,能不能随意离开——他这样功成名就、家财丰厚的才子领袖,和那些别无去处,只能投奔买活军的苦命人,所想的又是不同了,不管去了会不会留下,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能不能走,若是去了就回不来,他是不愿去的。 若是其余名士,那就还有一个顾虑,便是在姑苏城这里放浪形骸的生活,在买活军那里是否可以持续——目前看来,当然是完全不成的,买活军不许票唱,不过在冯犹龙而言,并无这个忌讳,他已数十年不履烟花之地了。此外还要考虑的,则是收入的变化:冯犹龙现在的话本当然也还是很好卖的,但到了买活军那里,还能不能刊发话本呢?目前来说,买活军刊发的报纸、话本,似乎都是衙门官出的,他们允不允许私人发话本子? 叶仲韶没有提起此事,答案也很难说,便是允许发话本,这里还又有一个难处:冯犹龙不但出话本,还出《指月》系列,《麟经指月》、《四书指月》等等,这种书卖得比话本子还好,话本许多人都是买闽刻胡乱看看,但指月系列,那是经学著作,说白了便是教人写八股的,话本随意看看,闽刻版已足够,《指月》系列,错一个字或许就是落榜还是留榜的区别,哪有人敢买闽刻版? 冯家家计,一半来自话本,还有一半,便是来自于指月系列,还有冯犹龙偶尔兴起开的私学,毫无疑问,这指月系列在买活军那里是不会有销路的,因买活军完全采用另一套道统进行考试。冯犹龙也是有家有业的人,不能不对家庭收入做出规划,这些顾虑,也都是人之常情,也因此,虽然叶仲韶去年便开始给他写信,但冯犹龙始终是未能前行。 “嘉会堂分号?这么说,买活军那里也允许私人印书喽?” 这个消息,对书商们来说,仿佛已是明朗了一些前景,让他们颇为激动了起来,但更激动人心的还是叶华生带来的又一个消息,“何止,买活军那里,现在排戏的收入很丰厚呢!你道为何沈氏族人纷纷迁移过去?那里现在时兴的一出《何赛花巧耕田》,你们可知道,排戏的两个后生,几个月下来赚了多少?” “多少?” “数百两银子是有的——几个月便是数百两,几年下来,那还了得?” 别小看了数百两这个概念,冯犹龙出一套话本,书堂付给的稿酬也就是数百两,指月系列大概拿的要略多一些,这都是一次性的收入,不论如何加印都是没有后续的,写戏曲的收入还要比这个更低,冯犹龙少写曲而多写传奇,缘由便在于此,这时候写新戏,所得的只有买走剧本的戏班子的一笔收入而已,戏班子出手能有多阔绰?哪怕之后一炮而红,转头送来谢礼,却也不会多过刊书所得。一出戏能得数百两银子,这是十分骇人听闻的事情了。 “买活军那里的规矩,和外头是不同的。”叶华生便比划着说了起来,“他们会给版权费——就说这《何赛花巧耕田》,现如今听说连华亭那边,城外乡下地方都有戏班子来演,这都是买活军派出的戏班子,赶集日上演去,小集也演,演一场,买活军便付给作家十文钱的所谓‘版权费’。” 十文钱而已,简直少得让人发笑。但仔细计算下来,笑意又不由悄然消失不见了:一个戏班子,若是连小集都演,一个月演十五场是随随便便的,多的话,上午下午都演,三十场也可以演到,那么一个戏班子一个月就是三百文,十个戏班子三两银子,一百个戏班子便是三十两,买活军那里如果有数百个戏班子,一个月二百多两,几个月岂不就是数百两的进项? 这还是只在江南一带,将来若是曲目传唱到了北方,甚至于是买活军占了天下之后,数千个戏班子来演,这收入……光想便让人头晕目眩了。冯犹龙听得也是心惊,“还有版权费这样的说法!” 他到买活军处去看一看的心思,便一下炽热了起来——叶仲韶、沈君庸都是善于写戏的,但他们写的都是如《牡丹亭》一般的文人戏,不知道排唱的难处,的确也需要他出马厘清曲调唱腔,在此之前,唱不过《何赛花》不奇怪! “这《何赛花》又是哪里的豪杰所写?我可曾听过名姓?” “是之江的两个小才子,叫做张宗子与卓珂月,老龙可曾听过他们的名号?” “倒让之江人把我们姑苏人的风头压过去了!” 牵扯到了姑苏才子的群体荣誉感,众人的情绪便越发亢奋了,彼此议论着,都要去云县那里,叶、沈两家壮壮声色,还激将冯犹龙道,“老冯,你是我们姑苏士林一大奇人,才气纵横,能写出《四书指月》,难道就写不出《特科论衡》不成?到买活军那里去,先上两年学!便是住得不惯,回姑苏来,出个《特科论衡》,这是独门生意,必然畅销大江南北,只怕连买活军的书生都来争买!” 冯犹龙便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下来——他尤其是被版权费诱惑得不轻,实在很想试试看出一套书能一直拿钱的感觉,哪怕钱总额算在一起,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