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46 章(2 / 2)

加入书签

生没话讲才是好学生,所以每次过来蹭课都老活跃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苏先生表示这绝对不是他教的)。

而很愿意透露朋友姓名的霍善几句话就把他出卖了,说是苏轼这人少年时就很皮,偏偏学东西特别快,许多书都是一读就会,所以平时特别爱浪。

结果苏轼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拿到题目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想不出那道题目出自哪里!

苏轼只能长长地叹了口气,还用眼神瞟向一起参加考试的苏辙。

苏辙和苏轼从小一起长大,见苏轼那么一叹一望,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拿起手头的笔管轻轻一吹,以此提醒苏轼那道题出自《管子注》。

苏轼当然也不是一味让弟弟帮助的,有次他和弟弟参加另一场考

试,见苏辙不记得出处,立刻谎称自己带进来的冰砚不见了,拍桌大骂“小人哉”,以此提醒苏辙他们写的题出自《樊迟学稼注》——就是樊迟这人去向孔子请教怎么种地,孔子跟人评价樊迟“小人哉”那一段。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霍善对此赞叹不已,跟刘据感慨说咱们叔侄俩遇事只要像苏家兄弟那样同心协力,世上从此再也不会有能难得倒他们的先生!

刘据:?????

刘据觉得自己这个当叔父的,需要对霍善这小侄子进行严肃的思想教育。

这一天到晚跟那些人学的都是什么玩意啊!

事实上苏轼也没有不靠谱到用把这种事迹嚷嚷出来带坏小孩,这些都是蔡京儿子蔡絛作为奸党被流放后闲着没事写了本《铁围山丛谈》,用心八卦了诸多昔日同僚兼前辈的秘闻。

流放外地这么无聊,我要把你们统统写进书里!

霍善也没有去拜读这本《铁围山丛谈》,他只是……奖池里多了个【心有灵犀(一次性技能道具)】,用上这个技能道具以后不用说话都能明白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技能介绍就是苏家兄弟俩互帮互助的光辉事迹。

霍善发给苏轼问他这些南宋人八卦的事情是不是真事。

苏轼当时没出来回答。

霍善没有从苏轼本人那里获得充分的反馈,只能改为跟刘据分享自己刚听来的新鲜事迹。

等苏轼忙活完自己的事看到霍善的问话时,刘据已经震惊不已地记了苏轼一笔:“好啊,就是你一直在带坏我侄子,苏东坡!”

苏轼:“……”

很不错,又是他苏轼风评被害的一天。

你这娃儿就不能等个一刻钟再跟人讲吗?!

霍善这么个憋不住话的小孩儿,有好东西自然要第一时间和刘据他们分享。

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霍去病一向是很能憋话的,所以他这一路南行,连句话都没给刘彻带。

当然,他也没有给卫青带。

只有贴心的霍善给每个亲朋好友都写了信,由刘据这个收发员负责帮他投递到每一个人手上。

这回霍善没有忘记慰问他皇帝姨公,毕竟目前在他心里刘彻勉勉强强也算是个好长辈来着(因为刘彻答应让他出去玩)。

刘彻收到来自霍善的信,感觉还挺新鲜,只不过他听闻霍善好像还托人送了东西回来的。他瞧着刘据追问道:“除了信就没别的了?”

刘据闻言心里咯噔一跳。

完了,千里眼,危!

跟霍善混久了,刘据的临场应变能力已经不同往昔了。

为了捍卫自己新到手的玩具,他面不改色地来了个祸水东引:“阿善托我捎了两样东西给舅舅,好像叫什么千里眼和指南针,说是舅舅打匈奴用得上。我也不晓得是怎么个用得上法,不如您找舅舅问问!”

刘彻听后又瞧了刘据一眼,只见这小子努力挺直小腰杆,仿佛自己讲的句句都是大实话。

“行了,你回去读书吧。”刘彻麻溜打发走自家太子。

接着刘彻就去找卫青。

见着人后他跟卫青发表这么一番茶言茶语:“听说你得了甥孙给的好东西?唉,这孩子果然还是更喜欢你啊,我就算封他爵位、给他当太守,他心里也没有我这个姨公。”

卫青:“……”

卫青只能把手头还没捂热乎的指南针和望远镜拿给刘彻看。

这确实是行军打仗用得着的东西,像这指南针可以在草原之中辨别方向,而千里眼则可以用来侦查敌情。

必要时可以帮卫青分辨自己找的向导有没有把自己带进沟里的想法。

刘彻把两样东西拿过去看来看去,最后顺走了其中的千里眼。

反正一时半会也不打仗,他先拿走玩玩完全没问题。

大不了他等会马上写信谴责霍善那小子厚此薄彼,让那小子再送一把千里眼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