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8 章(2 / 6)

加入书签

小子是庆历三年生人,等来年春闱结束也才十六七岁,让十六七岁的少年郎出京担任一州通判他实在有点不放心。

晏殊晏相公当年以神童召试,参加殿试后赐进士出身,之后真宗皇帝授其为秘书省正字,留他在秘阁读书,之后转任太常寺奉礼郎,不管怎么调动都一直留在京城。

苏小郎如今的情况和晏相公差不多,只有一点不同,晏相公当年没参加春闱秋闱直接参加的殿试,而他们小郎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考上来的。

将人留在京城不是不行,但是又可能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

同榜进士都有过基层为官的经历只有他没有,和政敌吵架别人来一句“空中楼阁”他连怼都没法怼。

难办,实在难办。

赵顼不知道他爹已经想到了哪里,安排人去贡院门口抄文章,回来就是申请参加春闱。

他刚才想了想,春闱的检查太严格,他自己搞不来,还是得爹爹来帮忙才行,“爹,您到时候和门口检查的人打声招呼,我要求不高,进去就行。”

赵曙:???

“春闱?你确定?”

不说春闱考试的难度,就说这小子从小到大没吃过半点苦头的样子,他能受得了春闱的苦?

赵大郎觉得他能吃苦,不光能吃苦,他还有坚定的毅力,“爹,您觉得我的水平足够参加春闱吗?”

赵曙看着一脸认真的儿子,不忍心打击的太厉害,“勉勉强强。”

“勉勉强强也没什么,小郎说他们学的专而深,我又不用考状元,能看懂文章就行,写文章不用那么厉害。”赵大郎得了个“勉勉强强”的评价也不伤心,依旧强烈要求参加春闱。

赵曙连着问了好几遍,又给他讲了贡院里的各种规矩以及考试时的艰苦,看儿子态度坚定要参加春闱也只能勉勉强强的同意。

傻儿子,别怪爹没说,这是你自己非要去的。

苏景殊知道小金大腿真的要参加春闱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你们父子俩在搞什么东东?

他以为小金大腿说要考春闱只是说着玩,万万没想到直到过完年春闱考试之前他都没放弃。

官家亲自出面打点,塞个人进考场轻轻松松,反正他儿子的成绩不对外公布,也就是占个地方让他受几天苦而已。

自找的苦,啧。

苏景殊:……

苏景殊带着准备好的考篮排队进贡院,直到开始检查他们的行囊和文书还有些恍惚。

不是,来真的啊?

赵大郎绷紧身子进门,门口审核的书吏照例检查行囊,确认考篮里面没有任何夹带,又核对过几人的身份,然后让开放他们进去。

春闱和秋闱一样都要结保,因为加了个赵大郎,他们这一保让太学的直讲先生们愁掉不少头发,苏景殊甚至没能和相熟周青松结为一保,就是怕他们青松兄认出皇太子的身份不小心露馅。

直讲先生们为此唉声叹气了好些天,他们一辈子遵纪守法,没想到竟然要在春闱的时候弄虚作假,这要是暴露出去,还不得晚节不保?

奈何官家亲自下令,他们想不答应也不行,只能想办法让太子去贡院参加春闱。

赵大郎紧张不已的进入贡院,进去后快走才松了口气,“我还以为要把衣服脱了才能进。”

春闱的检查非常严格,连考篮里带的饼子都要撕碎检查里面有没有夹带小抄,衣裳那么大的目标肯定检查的更加严格。

不是说进场时的检查要脱的光溜溜的吗?怎么和他打听到的不一样?

苏景殊揉揉脑袋接受现实,小声说道,“官家吓唬你呢,解衣搜阅有失体统,早在真宗皇帝在位时就取消了。”

以前的确有这规矩,要检查衣服里有没有夹带小抄,还要检查有没有在身上考试重点。

大宋的犯人和兵丁都要在身上刺字,纹身业非常发达,随

便找个针笔匠都能在身上纹又小又清楚的字迹,除了纹上之后不好洗之外用来作弊再合适不过。

只是虽然试图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人从来没少过,但是脱衣服检查实在有点羞辱人。

大宋的读书人地位崇高,解衣搜阅和考试时条件差还不一样,一个是精神上的压迫,一个是身体上受苦,后者受苦也就受了,前者关乎的是全体读书人的尊严。

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后来进场先脱衣服的规矩就取消了。

官家大概是想把非要参加春闱的好大儿吓住才专挑可怕的规矩说,可惜那么可怕也没把人吓唬住。

苏景殊第一次参加春闱没经验,他爹倒是经验丰富,不用俩哥哥写信叮嘱他各种小细节,老爹一个人就能把入场到出场的所有问题整理齐全。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古人诚不欺我。

俩人和同保的其他三位举子告别,然后一起去看座位。

参加春闱的考生大几千人,排座位的时候会故意把同保之人分的七零八落,防止熟人之间趁考官和巡逻人员不注意偷偷作弊。

为了防止考试作弊,朝廷也是费劲了心思。

赵大郎整理整理衣服,进入贡院后就一直没轻松下来,“入场检查那么严,考试的时候还有那么多考官和巡视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