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8章 对汉人宣战书!(1 / 3)

加入书签

在庆功宴上,咱大清喜事丧办,或者说丧事喜败。

一群大臣在张灯结彩的皇宫中,为顺治帝哭丧。

好好的庆功宴被孙可望这么一搅和变成了顺治帝的龙驭宾天。

“你们都说说咱大清该怎么办吧。”

皇宫内孝庄唉声叹气,老泪纵横道。

“回太后,小王还是那句话,咱大清不能撤,留在关内还有一丝生机,要是出关必死无疑!”岳乐叹气道。

“你们都是这个意思?”孝庄环顾了周围开口道。

“太后,咱们都这把老骨头了,还能出关吗?”索尼长叹道。

“年轻人不懂事,他们在北京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哪里知道白山黑水的苦啊。”

“况且咱们还有十万新军在,信郡王也北返了,咱大清还有一战之力。”

“而且孙可望占了江南也未必不是好事。”

“他锋铓太露,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吴三桂和郑成功、李来亨未必不会生出心思了。”

“退守关外我大清不过是待死尔。”

“留在关内要是汉人内乱,我大清未必不能等来转机!”

孝庄也是点了点头。

她走出了这些核心人物所在房屋,来到了大殿之中。

而这里跪满了满洲重臣,大多是新一代的满洲贵族,没有一个汉人。

“你们都说说吧。”

看着这些年轻的满洲子弟她缓缓道。

这些满洲少壮派闻言都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他们本就没多少能力,在这个紧要关口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

“好,你们不说,我说。”

孝庄缓缓碎步,一字一句道:“汉人势大,咱们打不过,也就是说打了是个死。”

她停顿了一下,扫视着这些满清重臣,语气顿时变得犀利起来。

“可不打,也是个死!”

“让人打死总比让人吓死得好!”

“今儿个我把话说明白了,我满人宁可战死丢江山,也绝不能拱手送社稷!”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就骚动了起来。

孝庄继续道:“来人,拟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汉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

“与其苟且图存,遗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朕!今日庄严宣誓!”

“向汉人孙可望!开战!”

“向汉人吴三桂!开战!”

“向汉人郑成功!开战!”

“向汉人李定国!开战!”

“向汉人李来亨!开战!”

“向汉人张煌言!开战!”

“对汉人洪承畴!开战!”

“对汉人朱由榔!开战!”

“钦此!”

刚死了儿子的孝庄以自己儿子的口吻下达了遗诏。

号召全天下的大清忠臣孝子为咱大清血战到底。

当然了这道遗诏也得修改一下,以避免言辞太激烈了造成了不利影响。

特别是还没正式造反的吴三桂和洪承畴宣告天下的时候可不能加进去。

咱大清都这样了,得学会忍耐。

公元1659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驾崩。

孝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立五岁的孙子玄烨为帝,直接改今年为宣统元年。

宣统二字寄托了咱大清的美好愿望,在天下将失的时候以此为年号正符合咱大清的传统。

就在孙可望攻占江南之际,云贵的吴三桂,陕甘的鳌拜,荆襄的李来亨各有动作。

自从五月份得知多尼战败的消息后,吴三桂就决定起兵反清。

只是在起兵之前他还打算迎回长子吴应熊,顺带领兵西进收拢西营残兵和接回永历。

自吴三桂西进后,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向云南各地的西营将领传递自己的意思。

平西王此番西进并非为了其他,而是为了迎回永历反清复明尔。

这一路上不时有西营的残兵败将领兵来投,只不过祁三升等人仍旧在观望。

他们既不愿意和李定国合营以免落得个贺九仪的下场。

也怕中了吴三桂的诡计落得个剃发降清的命运。

此时此刻各营遁入死地时日尚短,虽然处境艰难,但还未到营中完全断粮,不得不降的地步,因此前来投奔的吴三桂兵马尚且不多。

吴三桂也无意出兵强行逼迫各将,自认为待接回长子,迎回永历后,各营自会来投。

可是等他带着主力挺近到永昌后局势就不同了。

此时的永昌虽然还在吴军的手中。

可是在滇缅边境的杨武等人蠢蠢欲动,打算联络土司收复永昌。

若不是吴三桂带主力前来,只怕此时杨武已经动手了。

历史上杨武等人也的确收复了腾越,只不过没有拿下永昌而已。

而在永昌以北的丽江、永宁二府。

马宝、马唯兴、马进忠的儿子马自德,总兵杨成、赵武等人盘踞在这里。

这部明军实力较为强大,马宝和马唯新各拥众数千,马自得的手中也有不少马进忠的旧部。

二府的明军共计有一万五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